进一步释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 温兴琦
科技成果转化是创新链的重要环节,是决定创新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成效的关键。高校是重要创新主体,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及科技成果转化发展历程和现状来看,由于科技成果在成熟度、资产定性、权属主体身份等方面的复杂性,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主要面临管理制度不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不完善、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合理、科研人员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由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系统设计,精准施策,切实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加快完善和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制度。健全高校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在严格遵守国家各级各类科研计划管理规定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特点和管理要求,强化各类科研项目的管理责任,明确部门分工,提升管理部门之间的协同。加强高校科技成果管理,及时准确把握高校科技成果统计信息,合理制定科技成果转化规划。改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财务制度,简化财务报销手续,赋予高校科研人员更大财务自主权。明确科技成果转化责权利机制,规范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权属关系,释放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活力。
加快改进和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运作流程。加强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管理、组织和协调,统筹科技成果管理、技术转移、资产经营管理、知识产权及法律等方面事务,建立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平台。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管理机构并明确其职能,落实科技成果统计报告、知识产权保护、资产经营管理等工作的责任主体,规范和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流程,消除科技成果转化流程中的“梗阻”环节,提升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流程运转效率。深入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放管服”改革,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链条上各相关主体更大的自主权,增强上下游环节之间的衔接动力和黏性。
切实构建和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评价体系。科技成果评价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应积极引进专业评价机构对高校科技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等进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聚焦早期科技成果,围绕专利申请前评估,面向产业化可行性,基于科技成果所处的不同发展阶段、不同专业领域,或基于不同的评价目的,综合技术属性、过程设计、经济指标、市场需求、用户感知、政策取向等因素,建立科学、专业、完善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指标综合全面”“评价方法精准细分”的评价体系特点,积极辅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和工具支撑,促进线上工具和线下专家评价相结合,减少高校科技成果评估价值差异,降低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切实助力科技成果转化。
不断提升和强化高校科研人员法律法规意识。在加快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的基础上,加强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人员的法律法规意识、政策规矩意识、法治底线思维的培养,提高其遵守、运用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能力,在保障法律法规权威的同时确保其自身合法权益。强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协议签订和执行规范化管理,建立和培育专业法律咨询机构,推广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法律争端的仲裁及协商解决机制。通过广泛宣传和深入教育,匡正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科研人员对国家推进改革创新、破解难题、先行先试而为科研人员松绑,允许失误和犯错等政策和做法的理解,清晰界定政策灵活性与法律法规权威性之间的关系。积极树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正面典型,严肃处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和相关人员。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风险较高的创新活动,正确识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风险因素,系统设计和协同实施针对性对策措施,对于有效防范和显著降低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切实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升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主体的创新效能,具有极其现实的重要意义。
(作者为武汉大学中国产学研合作问题研究中心副主任) 202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