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
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要闻动态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简报2023年 第49期 (总第1140期)
来源: | 作者:中智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23-01-11 | 1419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心主任赵新力院士应邀在青田考察



1月10日,中心主任、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资深顾问、上合组织现代农业发展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原正局级科技参赞、北京市财政绩效评估专家、全国科普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一副主任赵新力在青田进行了考察。青田县财政局副局长陈少君等陪同。 

青田县,地处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位于丽水东南部。东接温州,永嘉,南连瑞安、文成,西临景宁畲族自治县,北靠缙云,全县总面积2493平方千米,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说法。有“中国石都世界青田”之称。青田历史悠久,有“石雕之乡、华侨之乡、名人之乡”的美誉。也是中国金融十强县,外汇第一县,人均存款第一县。青田拥有世界首批农业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青田石是四大国石之首,号称为女娲补天的遗石,封门青是三大印章之首。目前常驻和户籍人口皆为50多万,却有海外华侨华人38.1万人,分布在世界146个国家和地区。青田人杰地灵,历史名人包括:曾任南宋校书郎、国史院编修官、吏部郎官、直谏议大夫、御史中丞等职的蒋继周,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刘伯温,历任台湾省政府主席、中国国民党副总裁等职的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陈诚,救国会“七君子”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任粮食部长章乃器,曾任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主席和名誉主席陈慕华等。

青田石雕博物馆是一所集中展现青田石雕文化的博物馆。它创建于2003年,2006年正式对外开放。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题写了馆名“青田石雕博物馆”。青田石雕博物馆是中国唯一的石雕文化专业博物馆,是6000年石雕历史的缩影,是青田展示石雕文化的窗口,收藏了历代名家佳作、现有国家级大师代表作以及八大矿区所有雕刻石品种和各种类型印章,是青田石雕的精与神,魂与魄。目前共有馆藏展品四百余件,其中石种藏品53件,详尽展示了青田石的品种,展现作为中国四大名石之首的青田石其独特的自然之美。石雕精品藏品264件,充分展现了青田石雕发展的历史轨迹,让观者领略中国工艺美术奇葩青田石雕的艺术魅力。印章现有藏品86件,充分体现了青田石与中国印学艺术发展的源远流长。

 

1月10日上午,赵新力主任一行来到青田石雕博物馆。“青田有奇石,寿山足比肩。匪独青如玉,五彩竞相宜。斧凿夺神鬼,人巧胜天然… …”一走进博物馆的门厅,赵新力主任就被郭沫若先生当年参观青田石雕厂的手迹铜雕吸引住了,和大家一起仔细研读了手迹内容,聆听了相关的故事并谈起了担任过领导的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和母校“辽宁省实验中学”单位名称的郭老题词趣事。

 

赵新力主任不时驻足观赏展品和讲解人员互动,对青田原石的天公作美、青田石国艺大师的巧夺天工、青田石文化的悠久多彩赞不绝口,同时也对展品布置和灯光单调昏暗提出了建议。当听说博物馆即将搬入新馆后,赵院士情绪更加盎然,结合办过各种国内外会展和基建的经验,几乎是对每一件展品的布置、多点多光谱灯光系统的设计和施工,如何利用VR/AR/XR技术、特别是利用刚刚落地青田的元宇宙开发平台等信息技术优势做好博物馆的线下线上展示特别是沉浸式展示,等都提出了建议。


1月10日下午,赵新力主任一行参观考察了青田以方山乡为代表的“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稻鱼生态系统。稻鱼共生是青田先民根据当地的环境特点发明的一种种植和养殖方式,迄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2005年,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世界首批、中国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2005年6月5日,当得知“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成为中国第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作出重要批示:“关注此唯一入选世界农业遗产项目,勿使其失传。”多年来,青田县委县政府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走出了一条稻鱼共生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的青田实践路子。方山乡是华侨之乡,也是稻鱼之乡,依托全球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这张金名片,结合美丽城镇建设、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微改造精品工程等工作,随着修复田埂,增设农耕雕塑;改造修缮闲置房屋和古桥古道,植入稻鱼元素;对外开放6大系列14大展馆,开创农遗探寻路;打造文化长廊、龙腾鱼跃等节点,通过美丽庭院、花园民宿等配套建设工作的开展,让游客来龙现村迈得开脚、下得了田、住得下民宿、举得起摄像头。

 

方山乡党委副书记、乡长李怡乐全程陪同参观了龙现——中国田鱼村和位于石前村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全面介绍了方山乡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发展现状和未来规划,并亲自讲解了博物馆中的展品。

 

位于方山乡石前村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占地面积4057平方米,建筑面积4950平方米,由中国美院建筑艺术学院外聘教授、法国建筑设计师鲁伟(Olivier Greder)先生设计。馆内包括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主展厅、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厅、中国水稻文化厅等展厅,全面展示稻鱼共生系统的历史渊源、生态模式、农耕技艺和文化传承与发展,是了解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和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窗口。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博物馆整个主体建筑结构以鱼的灵动形象为造型,与遗产地内的山水林田村自然地融合,借景入室,内外照应,寓意着稻田养鱼天人合一的传统农耕智慧。

 

为应对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全球气候变化、荒漠化与土地退化、本土性传统知识丧失以及贫困等重大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倡议。中国是最早响应并积极参与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倡议的国家之一。2004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闵庆文研究员就在原农业部国际合作司的支持下,积极参与项目准备与试点选择工作,成功将“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推荐为首批保护试点,并于2005年6月成为首个正式授牌的遗产地。经过20年的发展,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已经被列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业务化工作,22个国家的62项传统农业系统被列入保护名录。中国以15个项目数量居世界第一,并在遗产申报认定与监督管理、政策融合与机制建设、科学研究与科学普及、实践探索与经验推广、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赵新力主任饶有兴趣地仔细听取了各方面的介绍,观看了相关的电视片和规划沙盘,并不时提问,对先民的智慧和创造赞叹不已,对专家学者和有关部门抓住机遇保护和宣传中华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善举和壮举表示欣慰、敬意和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