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valuation
按钮文本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
要闻动态
当前位置:
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简报2025年 第023期 (总第1349期)
来源: | 作者:中智办公室 | 发布时间: 2025-06-28 | 20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心理事长李闽榕出席2025紫禁城国际药师大会并作主题演讲



 

6月28日,2025紫禁城国际药师大会在雄安新区召开。中智科学技术评价研究中心理事长李闽榕在会上发布《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价大模型运用与医药创新》主题报告,披露国内首个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价大模型已落地应用,为医药创新注入智能新动能。

 


李闽榕理事长在报告中提出,科技成果评价作为衡量与认定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机制,始终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用好科技成果评价"指挥棒"激发创新活力。如今,这一"指挥棒"正升级为"智能引擎"——中智科技评价中心联合安徽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研发的大模型,以10层架构打通科技成果与知识产权评价体系,通过双标准驱动(国家标准与团体标准)和数据深度融合,实现从科学价值到市场价值的全链条评估。


 

该模型创新性植入"双智能Agent系统":专家级Agent聚焦"破四唯",以技术成熟度为核心;金融级Agent则评估专利法律稳定性,直击"卡脖子"技术转化难题。

传统医药成果评价周期长、主观因素多,而大模型依托AI技术实现秒级评价,能够促进成果提供方与成果需求方有效对接,实现科技成果升级和高效转化;为金融投入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符合客观实际的依据,实现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双赢;为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符合客观实际的依据,帮助他们规避科技创新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同时针对癌症、罕见病等重大疾病领域,模型通过多维度数据挖掘,引导科研资源向高潜力项目倾斜。 

值得关注的是,该模型采用的《科技成果评估规范》等标准体系,已实现与国际评估规范的兼容性设计。中智科技评价中心透露,模型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应用案例已被纳入ISO国际标准化组织创新评估体系参考案例库,标志着中国科技评价模式正走向国际舞台。

随着大模型在医药创新领域的深度渗透,其不仅为解决"成果束之高阁""转化融资难"等问题提供了技术方案,更构建起"评价-转化-产业"的创新生态闭环。正如报告所言,这一智能系统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数字基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科技强国战略注入核心动能。


 

下午举行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价大模型专题研讨会,部分医疗创新企业和机构参加了研讨会。与会人员对科技成果(知识产权)评价大模型与医药创新的具体实践与应用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探讨,形成了宝贵的意见建议。专题研讨会由中心副理事长、副主任沈金华主持。


 

 

 

 

 


 




通知